叶兆言中篇小说《通往父亲之路》连载(9)张希夷后来对学生弟子谈及外公的古文字学问,评价非常之高
即日起,本报开始连载著名作家叶兆言中篇小说《通往父亲之路》。《通往父亲之路》是叶兆言以60多年的生命体验,直面、致敬、反思父辈的人生之书。在中外文学史中,父子关系早已成为永恒的文学母题。《通往父亲之路》这部6万字的中篇小说,延续了叶兆言一贯的叙述风格,平实客观
即日起,本报开始连载著名作家叶兆言中篇小说《通往父亲之路》。《通往父亲之路》是叶兆言以60多年的生命体验,直面、致敬、反思父辈的人生之书。在中外文学史中,父子关系早已成为永恒的文学母题。《通往父亲之路》这部6万字的中篇小说,延续了叶兆言一贯的叙述风格,平实客观
出自《道德经·第二十四章》,意思是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能显明,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。
董延喜:老子说:“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兮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为惚恍。”这里的“皦”是明亮清晰之状,“昧”是昏暗不明之状。“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”,是显而不明,隐而不晦之状。“绳绳兮不可名”是若有若无,似有非有之状。“复归”是返回本源